• 中文版 | English | Francaise
  •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心内Ⅳ科:包明威团队在颈动脉窦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心内Ⅳ科 阅读次数:1132 时间:2020-07-01
    A+ A-  

    本站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570460)等资助下,心内IV科包明威团队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电刺激治疗心力衰竭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上获得新进展。近期,相关成果以“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电刺激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Carotid baroreceptor stimulation suppresses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in canine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为题,发表在《心脏病学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杂志(2019年影响因子IF=11.981)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00395-019-0750-1

    本文有2位共同第一作者,王静为武汉大学2017级科研型硕士,导师包明威副教授,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4篇;戴明彦为武汉大学2016届临床医学博士(八年制),导师黄从新教授,2017-2018年Mayo Clinic访问学者(导师Cha Yong-mei教授),现任心内III科主治医师,目前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已高达450万人,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上升,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心衰的患病人数将持续上升。尽管目前心衰的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心衰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确诊后5年内的死亡率仍高达50%。几乎所有的心衰患者都可检测到不同程度的室性心律失常,约50%的心衰患者死于由室性心律失常引发的猝死,其猝死率比一般人群高6~9倍。针对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探寻新的有效的干预手段,遏制心衰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猝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团队利用快速右心室起搏构建的慢性心衰犬模型发现,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电刺激(Carotid baroreceptor stimulation,CBS)可以提高慢性心衰犬心室电生理的稳定性,降低心室颤动等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一步的研究提示,CBS抑制交感神经张力,改善心室结构重构和电生理重构是其主要作用机制。本研究提示CBS可能成为治疗心衰时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手段。该研究首次提出并在大动物模型中系统验证了CBS对心衰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包明威认为,CBS作为一种接近生理性的自主神经功能干预方法,因其可同时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张力而有望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图. CBS抑制交感神经张力、改善心室电生理特性、降低室颤易感性

    该技术目前在欧美已用于顽固性高血压和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并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在我国还未上市。研究团队对现有CBS调控交感神经张力的装置和方法提出重大改进,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近年来,包明威研究团队致力于CBS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前已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包括“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电刺激干预自主神经重构对心力衰竭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2015年度面上项目);“颈动脉窦电刺激对肥胖性心脏重构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17年度面上项目);“颈动脉窦电刺激对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2019年度面上项目);“心外膜脂肪垫在低强度颈动脉窦电刺激干预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1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湖北省卫生计生委重点支撑项目一项“颈动脉窦电刺激对肥胖大鼠心脏重构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17-2018年度)。

    除了本文以外,该研究团队还证实CBS表现出显著的对心房神经重构和电生理重构的抑制作用,进而遏制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其研究成果发表于Heart Rhythm(IF=5.731)。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领域,CBS可通过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发挥明显的脂代谢抑制、减重和降血压的作用,对相关疾病状态及预后有显著改善;同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对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团队发现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增加了机体的炎症反应,而CBS可通过对交感神经张力的抑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状态的改善,其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IF=4.483)。团队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连续3年在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亚太心律学年会(APHRS)上做口头报告交流。(心内IV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