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内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医院主站|科室导航
    • 1
    • 2
    • 3
    心血管内Ⅴ科
    科室专家
    科室介绍

    本学科为国家胸痛中心、国家心衰中心以及湖北省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本中心主要开展胸痛相关疾病救治的质量控制工作,按照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要求,规范胸痛相关疾病诊疗流程,提升胸痛相关疾病救治能力,健全胸痛中心质量规范,加快胸痛相关疾病区域化急救网络建设。在全国内率先开展了30分钟移动式辅助装置救治生命链,可以最早为患者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了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和风险预警体系,在辅助装置联合急诊PCI成功救治极高危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以及暴发型心肌炎等极高危心血管重症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本学科积极开展复杂的心脏瓣膜介入手术,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主动脉狭窄及主动脉关闭不全以及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特别是在TAVR治疗主动脉关闭不全方面达到全省领先以及TMVR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全省第一乃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复杂冠脉介入精准化治疗方面,我们长期开展冠脉光学断层扫描(OCT)、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激光冠状动脉内斑块消蚀术(ELCA)等新技术新业务。特别是可以开展复杂高危患者冠脉介入治疗(CHIP病变),在心脏辅助装置下开展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者有介入指征但外科治疗也束手无策的复杂冠脉病变。本学科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重症学组组长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多次举办“心血管急重症”论坛,内容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规范化处理、心脏急重症诊治:规范与进展、心脏重症患者合并症临床处理和心脏急重症临床病例讨论等,推动了心血管急重症继续教育的发展,为提升全国心血管急重症医师的临床能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全国率先发表了第一部《心源性休克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了心源性休克救治的成功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牵头参与制定了“COVID-19疫情期间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一系列国家级专家共识,并被“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全国推广应用;与此同时,共识英文版也在全球心血管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期刊《Circulation》发表,指导全球抗疫。    在教学方面,本学科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以及进修生培训基地。2021年共承担90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7名硕士研究生以及17人进修生学习与培训工作。 在科研方面,在2021年我科获批科研基金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基金2项,国家青年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14篇以及新增学术任职19项。

    现有开放床位49张(其中监护病床26张),年门诊量3万人次左右,年出院人数4000余人次,年均手术量3500余台次,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在编工作人员49人(医师17人、护理人员32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6人)。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十一五”重大公益专项、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省级重大平台建设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0余项,SCI收录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6部,获专利9项;获科研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

    学科带头人陈静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FACC),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急重症学组全国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血管危重症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重症心肌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心力衰竭专委会委员,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委员,中国中部复杂冠脉介入青年委员会组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心血管病分会全国委员,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现场核查专家,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急性心血管疾病医疗救治中心秘书长兼委员,湖北省闭塞病变俱乐部委员兼常务秘书,武汉市中青年骨干人才。

    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和中央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各一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参译论著4部。

    科室位置

    门诊位置:泰康楼4楼

    病房位置:民康楼8楼

    院内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