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学科速递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3年05月 总第113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东院胸外科:食管没了,大肠来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专家妙手再造“新食道”
    发布:东院胸外科 时间:2024-01-09
    A+ A-  

    本站讯 55岁的刘女士因食管癌多次接受手术,完全切除食管后无法经口进食,仅靠体外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近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专家团队巧妙实施“结肠代替食管”手术,为她重建了一条“新食道”,成功恢复经口进食功能。

    2012年,时年44岁的刘女士不幸确诊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在湖北黄石当地医院接受“食管恶性肿瘤切除+胃代食管消化道重建”手术后,恢复健康。然而7年后噩梦重现,2019年她在例行胃镜复查时,查出肿瘤复发,于是再次接受开胸开腹手术切除肿瘤,并又一次接受用残留的胃组织代食管手术。

    不幸的是,2023年复查中,发现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再次复发。多次复发久治不愈的刘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胸外科寻求帮助。

    东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谢颂平教授表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肿瘤,临床表现以进食哽咽为主,约90%病例发生在食管中下段。该病复发率高、预后差,放化疗对其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手术是目前治疗此类肿瘤的首选方法。

    鉴于刘女士此前两次接受食道切除+胃代食管手术,再实施第三次手术治疗的难度将急剧增长。在东院胸外科主任黄杰教授指导下,谢颂平教授邀请东院消化内科、肿瘤科、麻醉科等组建DMT专家团队进行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后,为刘女士量身制定了营养支持和体能训练方案,以及最佳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计划分为两期:第一期手术治疗目标切除肿瘤。由于患者前两次手术后均出现了局部复发,因此需要将胸段残余的食管及胸腔内的管状胃全部切除,减少再次复发几率。第二期手术采用“结肠代食管”的方法重建消化道,恢复患者进食功能。

    去年9月11日,在黄杰教授指导下,谢颂平教授带领团队实施第一期手术。术中专家发现,刘女士先前的手术中食管被切除变短,食管与胃的吻合口已上升至主动脉弓下水平。该吻合口与周边组织结构形成致密的粘连,手术操作难度和风险大大提高。

    为了游离松解食管胃吻合口以及切除胸腔内管状胃,谢颂平教授手术入路选择经左侧胸腔;但由于主动脉弓的遮挡,经左胸入路安全的游离胸上段食管很困难。谢颂平教授调整了双侧开胸手术方案,左侧采用传统的开胸方式,而右侧选择胸腔镜微创入路,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患者身心负担,手术经历4个小时顺利完成。

    一期手术后,经过2个月康复治疗,去年11月6日“结肠代食管”手术如期开展。谢颂平教授在刘女士腹腔切取了一段结肠,将结肠处理后一端接至颈部食管处,下端接在空肠上。历经3个半小时,一根“新食管”就此重塑成功,刘女士的上消化道完成重建。

    术后,经过医护团队21天的精心康复护理,刘女士身体状态良好,同时恢复了进食功能并康复出院。

    黄杰教授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自上世纪60年代在全球首创“结肠代食管”术式,即应用移植的一段结肠来代替食管,保证患者正常经口进食,该术式操作复杂、难度高、风险大,是胸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

    据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成功帮助国内近2万例食管因各种原因无法进食的病患重获新生。近年来,他们又将该术式扩展至食管癌的根治上,取得了良好疗效,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宁亚飞)